80后成为独生子女的头一代人。手牵手的孩子们长大后就成为了相互的“兄弟”。
80年代初期的卖报纸的黄马甲。
80年代初期小摊贩很少见,也很稀罕。简陋的商店却开启了后来西安市场繁荣的先河。
1981年的东大街
八十年代初未整修前的西安城墙
八十年代刚刚建成的省政府新城广场
碑林博物馆
城隍庙市场
乘坐火车是出门的首选,卧铺票很好买。票价非常便宜。基本上1公里1分钱多。
纯手工糊制的灯笼,是元宵节晚上小朋友们“灯笼会”的主角
当年的街边小店
当年的文艺路到处都是卖布的
二十多年前,西安高新区还是这样的萌芽状态
鼓楼外西大街景致。街道上看不到一辆小轿车。仅从图中,似乎就能听到不绝于耳的叮叮铃铃。
鼓楼下的民居
计划生育口号随处可见
假如电车拐弯时,车顶的辫子掉了,就得司机爬上车用手去纠正。很危险而无奈。
郊区的集市贸易人很多,但没什么东西可买。大碗茶是必需品,2分钱杯。
康复路是西北最大的服装集散地
那年月,街头基本上空空荡荡,公交车是出门的首选。那时的2路电车公司就在大庆路。1路电车公司就在如今的东大街骡马市对面的案板街里。上公交不会把人挤成“肉夹馍”。
那时的电影院。彩色照片开始普及,电影也走入市民们的生活。
那时的户外广告牌是纯手工绘制,画功相当牛!
那时候天总是蓝的,高楼很少,能见度很高,今后再也没有钟楼、大雁塔、南山在一个画面的照片了,这张太珍贵了!
市民们都喜欢到城隍庙市场买小商品
拖着“大辫子”的103路电车,你可坐过?
无轨电车已成为历史记忆
这几位大娘来自关中乡村,衣着都是压箱底的。哪怕是寒冬腊月也有席地而坐的习惯。
这是当年西安的“宝马”和“奔驰”
钟楼书店的音像、磁带生意很好,你去过吗?